短视频的崛起,对传统图文内容形成了近乎“降维打击”的效果。曾经在移动互联网早期风光无限的微信公众号,如今面临用户注意力流失、打开率持续下滑的困境。
数据显示,2017年微信公众号的平均打开率约为10%,而到了2020年已降至1%-2%。2024年,微信公众号全年产出超4.44亿篇文章,但阅读量10万+的仅30.78万篇,占比不足0.07%。显然,公众号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,但微信并未放弃,仍在尝试用“社交推荐”的方式寻找突破口。
1. 微信公众号的“社交化”改造
近期,微信进一步扩大了公众号信息流中“朋友推荐”(标识为“朋友♡”)功能的测试范围,并优化了产品设计,在入口左上角增加了“XX条更新”的提示。该功能会以折叠卡片形式展示好友近期点赞或阅读过的文章,并标注具体是哪些好友推荐。
目前,“朋友推荐”在信息流中的位置并不固定,有时出现在顶部,有时则需滑动2-3屏才能看到。这一调整并非突然之举,而是微信长期探索的一部分:
- 早期:公众号信息流仅展示用户已关注账号的内容,并按时间排序。
- 中期:时间轴被打乱,部分关注账号的内容被折叠,平台开始推荐未关注账号的文章。
- 现在:引入社交推荐机制,强化“朋友在看”对内容分发的权重。
微信的意图很明显——用社交关系弥补算法弱势,让公众号内容重新获得用户点击。
2. 社交推荐:微信的“杀手锏”还是“双刃剑”?
社交推荐的核心逻辑是:人们更愿意相信朋友推荐的内容,而非冷冰冰的算法。微信希望借此:
提升内容可信度:熟人背书比平台推荐更具说服力。
打破信息茧房:社交关系天然去中心化,避免算法导致的同质化内容泛滥。
促进流量平权:让优质内容凭借社交传播力获得曝光,而非依赖平台流量倾斜。
然而,这一策略也面临挑战:
隐私与社交压力的矛盾:
- 用户可能并不希望自己的阅读喜好被公开。
- 微信好友关系复杂(家人、同事、客户等),点赞一篇文章可能带来社交压力。
- 数据佐证:部分10万+阅读量的文章,“♡”数量仅数百甚至几十,说明用户互动意愿较低。
视频号的“前车之鉴”:
-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,超70%视频号用户担忧“公开点赞会暴露隐私”,近50%担心影响个人形象。
- 如果公众号的社交推荐同样引发隐私顾虑,用户可能更加谨慎互动,导致功能效果打折。
3. 社交推荐能拯救公众号吗?
微信的社交推荐策略能否成功,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:
用户是否愿意回归图文阅读?
- 短视频的沉浸式体验已培养用户“短平快”的内容消费习惯,公众号需要更强的吸引力才能夺回用户时间。
社交推荐能否真正提升内容分发效率?
- 如果用户因隐私顾虑减少互动,社交推荐的数据样本不足,效果将大打折扣。
是否适合所有内容类型?
- 娱乐、热点类内容可能更适合社交传播,但专业深度内容仍依赖精准推荐。
相比之下,企业微信或许更适合社交推荐——因为职场关系相对纯粹,用户对工作相关内容的分享顾虑更少。